台灣的代表麵,牛肉麵。

舒國治先生曾說牛肉麵是台灣的代表麵,而時至今日牛肉麵的口味繁多,從早期的紅燒及清燉,到現在的蔬果、藥膳、溫體現沖、咖哩或是更新穎的作法,族繁不及備載,而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時候家對面的牛肉麵,還記得老闆賣的是紅燒牛肉麵,以切塊的牛腱肉為主,也有牛筋及牛肚,因為營業時間很晚,有時候家裡大人打牌,我就會當小跑腿幫忙買牛肉麵來當消夜吃,但通常在我吃完沒多久就要上床睡覺,那碗有點鹹但不太辣的紅燒牛肉麵成了兒時美食的記憶之一,但後來麵店關了之後,牛肉麵一度淡出我的生活,一直到了高中,對於牛肉麵才又有了新的連結。

高中有一段時間需要到台北車站附近的補習街補習,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,能吃飽價格又實惠的選擇一定是首選,於是探聽到了塔城街,牛肉麵的一條街,那裡的牛肉麵以紅燒為大宗,有大中小碗之分,但都可以加湯,扣掉車錢能花的餐錢通常所剩不多,通常點個小碗來吃,然後續湯喝到飽,零用錢多點時就點個中碗,麵跟肉的份量也多了,吃起來更是滿足,習慣走到對面,用15元的袋裝木瓜牛奶或是酪梨牛奶作為飯後飲料,那個時候總是期待補習的日子到來,但期待的不是補習,而是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吃麵的塔城街,出社會後沒幾年,聽到塔城街牛肉麵攤拆除的消息,還特地回去舊地重遊緬懷一番。

立即預訂門前隱味牛肉麵

關於牛肉麵的起源,最廣泛的說法就是飲食家逯耀東先生說的,所謂川味的紅燒牛肉麵,是麵店或麵攤子,有一只專用的大鋁鍋,裡面盛著已經燒好的紅郁郁牛肉和湯,叫麵時只要先吩咐一聲輕紅或重紅,一會就端上來了,既方便又實惠,所以大家都喜歡吃。」更提到製法為:”「將大塊牛肉入沸水鍋汆去血水後,入旺火鍋中煮沸,再用文火煮至將熟,撈起改刀,然後將郫縣豆瓣剁茸,入油鍋煸酥,去其渣成紅油,以清溪花椒與八角等捆成香料包,與蔥、薑入牛肉湯鍋中,微火慢熬而成。」只是郫縣的豆瓣醬,是以蠶豆製作,臺灣早年難得此物,岡山著名的豆瓣醬,改用黃豆為之。姑不管是用何醬煉油,均湯色紅亮,麻辣滾燙,濃郁鮮香。”,也有人認為牛肉麵應該源自於台南的溫體現沖牛肉湯。

由上述逯耀東先生說的做法來看,川味牛肉麵的重要元素是花椒以及郫縣豆瓣醬,但花椒一直到1997年才有進口台灣的紀錄,那推估民國50、60年代才出現的牛肉麵,裡面怎麼放花椒呢?而豆瓣醬除了四川會做,其實湖南也會做,而且湖南的豆瓣醬就是用跟岡山一樣的黃豆製作的,筆者小時候家裡對面的牛肉麵,吃起來不麻但鹹,麵店老闆說他家祖籍湖南,那是他老爸傳給他的手藝,四川人吃的是麻辣,湖南人吃的是鹹辣,有沒有一種可能,因為看到豆瓣醬就想到四川,於是被冠上了”川味”二字,五、六、七年級的大家試著回憶看看,小時候吃到的紅燒牛肉麵會麻嗎?我想應該是不會的,反而偏向鹹辣,而非麻辣,而台南溫體現沖牛肉湯,與紅片大街小巷的紅燒牛肉麵,形式上差距甚遠,應該不是起源之地。

立即預訂天下三絕

那就真的是岡山的老兵發明了牛肉麵嗎?只是有可能不是四川籍老兵,而是湖南籍老兵?這個說法的前提假設通常是(除了特殊區域,例如台南)台灣人普遍不吃牛,所以吃牛的習慣是由國民政府來台時帶來的? 筆者再提出一個論點,紅燒牛肉麵早在國民政府來台灣時,是原本就存在台灣本島的飲食習慣。

1907年初,台灣日日新報曾經刊登過14篇”台灣料理法”,介紹台灣代表性的菜色及作法,每篇介紹一道菜,而最後一道菜就是紅燒牛肉湯,白蘿蔔切丁,切寸蔥段,牛肉切適口大小,牛肉與蘿蔔同燉以醬油、鹽及糖調味,最後加入蔥,這做法跟現在一些的紅燒牛肉湯作法幾乎一樣,台灣本島人不吃牛嗎?讓我們看看其他幾道”台灣料理法”,第2篇的生燒雞別法,就用到了牛肉片,第8篇直接就是牛肉餅,其作法接近現在的漢堡排,用的是牛絞肉,14篇當中,就有3篇用了牛肉,可見當時牛肉的普及性,1917年開業的江山樓就有賣些簡易料理如煮麵及炒麵(簡易料理是當時一般民眾都消費得起的),說明當時的本島人也有食麵的習慣,晚江山樓10年開業的蓬萊閣在菜單上有了太牢(這裡的太牢指的是牛)分類,甚至牛肉粥、牛肉飯以及牛肉炒麵都出現在菜單上,從1907年的台灣料理法,到1917年的江山樓,以及1927的蓬萊閣,再再證明本島人食用牛肉及食麵(在蓬萊閣還點的到麵疙瘩喔!)的習慣。

立即預訂牛爸爸牛肉麵

一碗牛肉麵,百家爭鳴,各自表述,而當問到最喜歡哪家時,通常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小時候常去的那家,可能是你家巷口那家,可能是家附近某個市場旁,可能是創新的,可能是傳統的,對! 牛肉麵的可能性最大了,想吃牛肉麵的時候筆者就會自己煮上一碗湖南老兵牛肉麵,感覺就穿越時空回到了小時候,回到了高中,你呢? 今天想吃什麼樣的牛肉麵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