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時代,1921年,片岡巖著作《台灣風俗誌》中記載了中秋節的相關習俗,「中秋節亦是太陰菩薩誕辰,各戶張燈結綵慶祝,在月下設下香案供鮮花、水果、月餅,然金放炮敬拜月娘,拜畢一家在月下喝酒吃月餅歡度佳節」,而在當時除了祭拜月娘及月下賞月,文人還會相聚吟詩作對。
1911年10月11日漢文日日新報就報導,嘉義山仔頂區長找了羅山吟社的社員六七十人到家中,一邊賞月一邊吟詩。
教授許世融在2011年1月9日發表的《明月幾時有?》的文章中亦提到日本時代的中秋節活動,因受新事物的影響,除了賞月、吃餅及猜燈謎之外,在富人、商人之間流行乘船飲酒賞月的活動。
日本時代的大文豪詩人李碩卿(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的主筆),曾在中秋夜遊劍潭時做了「中秋夜泛舟遊劍潭」這首詩:
「劍氣爭光貫斗牛,英雄擲處恨難休,雄心未老身何在,大廈雖傾跡尚留。停棹舟未尋勝蹟,舉杯酒去問東流,祇今風月双清夜,潭水依人一色秋。」
1949年《基隆市志》中記載中秋節的習俗及活動,農曆八月十五為太陰星君(或稱太陰娘娘)誕辰,各家準備月餅、鮮花、牲禮祭拜,如家中婦女有疾病體弱者亦可向太陰娘娘祈求保佑,更甚者則是在月下設下香案,以月餅、時果、鮮花為供品,向月祭拜太陰娘娘的同時欣賞皎潔明月,傳說家中未嫁女孩在中秋這晚遲睡,可多得到太陰娘娘的庇蔭,自身及母親都可增壽,未婚的男女則會通霄玩耍,期待太陰娘娘許個好姻緣,而想要懷孕的婦人要會晚睡向月求子,於是一家人在庭院乘涼、聊天、吃月餅、賞月。
現在祭拜太陰娘娘的習俗少了,猜燈謎也不太常見了,吃月餅還是有的(應該是大家都有顆愛吃的心啊!),如果是六、七年級的朋友,除了吃月餅之外,一定還有印象有一樣中秋必做的事,那就是烤肉! 但對於中秋節烤肉的由來眾說紛紜。
在烤肉出現在中秋節之前的各項活動已經都集中在夜晚,甚至是夜遊及遲睡,而民國60、70年代開始興起的各大遊樂區,打著賞月及夜遊的名義,賣起了星光票賺中秋財。
1971年《經濟日報》10月3日,介紹了台北幾個方便夜遊賞月的地點,例如:蘭溪公園、中山博物院(即故宮)、中山研究院、空軍公墓,其中介紹到花園新城時提到可以在此烤肉。
1973年《經濟日報》9月2日,提到在礁溪可以一邊泡溫泉一邊賞月,福隆中秋賞月則是在福隆海濱舉行(含住宿、三餐及門票一個人只要110元),而在夢夢谷的野宴賞月會,則以營火晚會加烤肉的活動為主。
至此,烤肉已然跟中秋節聯繫上了,但此時還是以賞月為主的活動,其他觀海、泡溫泉或烤肉,都是附屬活動。
1979年《民生報》10月6日報導中秋節在故宮附近的溪床上盡是烤肉、戲水的人,在同年《聯合晚報》10月7日一篇社論就指出「近年來月下烤肉處處可見,大家埋頭烤肉之際,不知道記不記得抬頭欣賞月色。」
可以確定的是,烤肉獨立成為中秋節活動的時間點應該在1973年到1979年之間,而不是什麼醬料公司的廣告所致。聽過曼德拉效應嗎? 主流科學界認為此效應是集體錯誤記憶的一種體現。
1986年一間醬料廠推出新產品烤肉醬,一支以「一家烤肉萬家香」為標題的廣告出現在大家的眼前。1989年,另一個醬料廠也出了烤肉醬來分食市場,之後每年的中秋節前夕,這兩支廣告就像洗腦般出現在電視螢幕上,於是有了這樣的都市傳說:「中秋節要烤肉是業者的陰謀」,其實只是醬料業者順勢而為之。
中秋烤肉完全是由台灣人民約定成俗的活動,在其他地方幾乎沒有見過,演變至今,曾經在河濱、在公園、在野外的中秋烤肉活動少了,在自家門口烤肉則偶有遇見,造成的環境髒亂也減輕許多,取而代之的是燒烤店。立即上OpenTable搜尋 不用自己準備食材及器具,不用大汗淋漓,甚至不會灰頭土臉,舒舒服服的吹著冷氣,一邊聊天一邊烤(有些還有店員幫你烤!),好不快活啊! 你有更多心力,把重點放回中秋節最初的初衷: 親朋好友的團聚,吃完烤肉的時候,不要忘記欣賞天上的明月,也可祈求太陰娘娘庇佑大家的身體及姻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