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時期全台酒樓數量屈指可數,以台北的東薈方及平樂遊為主,台南則有寶美樓及醉仙閣等,台中嘉義及高雄都有酒樓蹤跡,但都是廈門或是福州人經營的,數量也不多,台灣本地有能力消費的有錢人(阿舍)在家中即備有宴客用的場所,名為花廳,更甚者連廚師都是自家的,鮮少出門宴客,因此酒樓的經營在市場上也沒有大放大鳴,直到日治時期,這個情況才慢慢改觀。
由於日本人喜歡外食的習慣,也喜歡在酒樓當座上賓(當時候的日本人自稱內地人,有著日本本地人的驕傲),酒樓自此開始興盛,進入酒樓界的戰國時期,如江山樓,春風得意樓及蓬萊閣等著名的酒樓皆在此時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。
酒樓競爭多了之後,大家會開始比裝潢比排場,最後開始比菜。當時酒樓幾乎都是以福州菜師傅為主,初期,酒樓的菜色被歸納為支那料理,此時最有名的菜品就是佛跳牆了,
但因為競爭激烈,酒樓老闆們紛紛送廚師到中國各地學習菜色,或是聘請個大菜系的大廚來台,吸取各菜系之精華,融入台灣特產食物,演變成”台灣料理”。(“台灣料理”是當時日本人取的,為的就是跟支那料理做區別)。
爾後,為了迎合日本人口味,酒家老闆也紛紛送廚師去學當時候的日本料理及和洋料理,連藝妓也開始穿起和服。當時候的酒樓菜極盡奢華,比豪華比大氣比彭派,融合中國八大菜系及日本和洋料理,演變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料理,如鳳凰投胎(豬肚雞,或稱肚包雞)、金錢蝦餅(金錢蝦餅真的有點像豪華版的可樂餅)、金銀燒豬等。
對了!據江山樓老闆吳江山所提,在江山樓辦一桌(10人)的費用約莫需18~50元,據1937年的調查,月薪40元已屬中上階層,不是一般尋常百姓消費的起的,此時的酒樓菜,應該是台菜Fine Dining的全盛時期,誇張大氣,華麗精緻,講求食材,講求刀工,講求擺盤,講求獨特,講求一場宴席下來菜品的起承轉合,唯有如此,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酒樓中存活下來。
酒樓菜跟酒家菜大概是從國民政府來台做一個分野,酒樓大約在戰後末期開始走下坡,戰後的經濟不景氣、百廢待興可能都是原因之一,但真正補刀讓酒樓一蹶不振的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節約政策,這時消費相對便宜的食堂開始興起,由於政府帶頭打奢,酒樓開始倒閉。
酒樓時期,通常是正餐晚宴,與會的人員皆穿正式禮服,飲酒節制,談吐高雅,所以才說當時的青年才俊有志之士都以酒樓為掩護,密謀推翻日本(春風得意樓就是蔣渭水為了推翻日本人而設立的酒樓,方便革命人士聚會),
藝妓也是賣藝不賣身,但酒家就不一樣了,通常是晚餐後的續攤才會去酒家(所謂的二次會),去的人財力也沒有酒樓時期的客人雄厚,多半來喝酒放鬆心情的,因此酒家菜湯湯水水居多,多半是為了讓客人醒酒用,魷魚螺肉蒜就是最出名的湯品。
酒家菜因為客人續攤的關係,如果在酒家再推出與正餐相同了無新意的菜色,是吸引不到客人上門的,因此”奇巧”成了酒家菜的核心,如小巧精緻的白雪蝦,在這邊你看不到酒樓時期菜色的霸氣。
關於罐頭,在當時候算是舶來品,相對來說稀少稀奇,拿來入菜正符合”奇巧”之核心特色,所以魷魚螺肉蒜及鹹蛋四寶也用了罐頭。
時至今日,因為歷史的洪流,目前很多標榜台菜的餐廳甚至辦桌,都還是可以見到酒家菜甚至酒樓菜的蹤影,如果想嘗嘗老味道請要把握機會,麥克阿瑟曾說“Old soldiers never die,they just fade away.”(老兵不死只是凋零),其實,老菜也是,有花堪折直須折,莫等無花空折枝啊!